學會與北京

我國氣象學會其實在民國建立,並於教育部設中央觀象台之時就曾商討籌組,但因條件上不足,只有先從介紹近代氣象知識和培養人才著手,待蔣丙然先生接掌青島觀象台台長之後才正式成立的。民國十六(1927)年的春天,北大的馬協謙、崔鶴峰、劉衍淮和李憲之四位同學,被錄取參加「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」,到蒙古、甘陜和新疆一帶從事氣象觀測任務。五月初報到出發前,四人曾到北京泡子河「中央觀象台」參觀,常福元台長特贈送每人蔣丙然著「理論氣象學」及王應偉譯著「氣象儀器學」各一冊。特別是劉衍淮和李憲之兩位,後來一起到德國柏林大學得到氣象博士學位,往後對海峽兩岸的氣象教育事業(劉衍淮在空軍氣象訓練班及師範大學;李憲之在西南聯大、清華及北京大學)都起了深遠的影響。

觀象者:天文氣象也,且開各學之先河。因民以食為天,關係到國家盛衰、人民生息,堯舜重之,甲骨記之,為政者自古就非常重視。在北京建國門(原齊化門)外的「古觀象臺」,這是元朝郭守敬(1231-1316)負責修建,但從明正統初年一直觀測到民國十八(1929)年為止,是世界上從事觀測有記錄可查前後連續最久的觀象臺,歷時近五百年,若上推至宋、金、元為時更是久遠。

我國古觀象儀器和臺址有典籍、基址可稽考者,金陵欽天山之觀象臺及大都(北京)之觀象臺均非常有名且有卓絕之價值,「欽天監」就是當時負責的官員,而其儀器、觀象臺當時連歐洲都比不上我國。郭守敬奉命所監製之各種儀器(含南京、北京)全國共二十七處,明朝建都金陵(南京),曾將元朝大都(北京)的儀器南運到金陵欽天山。「靖難之役」後燕王稱帝是為明成祖,永樂十九年國都正式北遷,明英宗正統年間,欽天監特派人到南京用木料仿製帶回重新製作;清康熙中葉南京欽天山觀象臺之儀器又被移於北京,欽天山觀象臺的氣勢從此自然就衰弱了,建物亦圮廢,到民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設於此,才恢復生機。反觀北京「古」觀象臺得帝都之利,其格局一直維持相當可觀,但不幸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,這些儀器曾被德、法等國洗劫,以後歸還我國,現存放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及北京古觀象臺,兩地均有整修成為有歷史、科技發展及科普教育價值的「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」